《人民日报》聚焦碧水源:让科技更好拥抱市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人民日报》特开设了“高新区看创新”专栏。本期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样本,通过采访碧水源等中关村自主创新知名品牌企业,总结和借鉴了中关村在科技创新中的经验做法。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全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也是第一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30多年来,中关村成为科学技术拥抱市场的一面旗帜,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此孵化、汇聚,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由大变强。2019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6037家,平均每天创办71家。中关村如何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它们做大做强?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
先行先试帮企业打开市场,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形似空心粉条的材料“膜丝”,是国际领先的水处理技术成果之一。2001年,文剑平回国创业,在中关村创立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但当时近一半收入要用来进口膜材料。
文剑平下决心搞自主研发。那时公司一年的净利润7000万元,1/3要用来养研发队伍,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有了新技术,市场认不认,又是一道难关。”文剑平说,对中小企业来说,进入市场最难的环节莫过于“首购”“首台套”等试验、示范项目。
“企业在创新链条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就要做出真正占领市场的产品来。”在文剑平看来,当时最“解渴”的政策,就是中关村的创新成果可以在北京先行先试。经过评审,碧水源中标北京排水集团项目,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市场一下打开了。
“对企业最好的支持是帮它打开市场。”碧水源公司从5名员工起步,到如今颇具规模,文剑平深有感触。
近年来,中关村将企业技术研发作为政策支持的关键着力点,撬动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费用支持,累计支持企业9222家。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等一批政策,也是在中关村试点后推向全国。
(文章来源:碧水源净水机公众号,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