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饮用水水源:打完“老虎”还需拍“苍蝇”
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进水杯。此时,你有没有想过这水到底从哪儿来?它来的地方有没有受保护,有没有可能被污染?
带着疑问,9月7日、8日,记者走访调查了我市饮用水水源地——湘江。
调查发现,通过多年治理,原本向湘江排污的排口被封堵了,湘江沿线存在污染隐患的工厂关停了,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仍有诸如砂石码头、水上餐饮、钓鱼捕捞等明令禁止的现象。
现象一:砂石堆场堆进水源保护区
9月8日上午,湘江河东电厂后门段,几艘运砂船停靠在岸边,卸下如小山般的砂石堆,一辆辆重型卡车正将砂石外运;砂石堆场的旁边,一艘靠岸的货船,正将一斗一斗的红色矿石倒入货车,从抓斗缝隙中漏出来的矿石,将部分河水染成了红色。
离开这个砂石堆场向上游走不到100米,一个大型的商用混凝土搅拌站又出现在记者眼前,同行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环保志愿者介绍,这个混凝土搅拌站曾多次偷排废水被举报,但到目前依然没能取缔。“往下游不到1000米,就是市二水厂的取水口,根据饮用水源保护管理的相关规定,这些砂场、码头、搅拌站,都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区域。”上述环保志愿者说。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电厂后门段这样的砂石堆场、码头,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还有不少。一份2014年制定的《株洲市湘江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方案》显示,我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有大小砂石码头17个,主要分布在芦淞区枫溪办事处沿江的各村、居委会。
现象二:水上餐饮死灰复燃
当日下午,记者沿建宁大桥顺流而下,分别在湘水湾上游100米至200米处、天元大桥桥下、河西湘江风光带航模广场附近,发现4艘水上餐饮船。在天元大桥下的餐饮船上,记者看到船只已进行大幅度改造,不仅船尾被改成了厨房,船身还被加高一层,摆放有餐桌和坐椅,二层堆放的杂物中,还有个写有“湘江河鱼”的灯箱广告。
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家水上餐饮船有时会在夜间营业,但船上并没有相关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排污证等。
据了解,早在2005年,我市就已启动水上餐饮集中整治,到2012年5月,湘江株洲城区段就已没有水上餐饮船。但为何3年后,水上餐饮又死灰复燃
“不用花费大量资金进行装修,不用花钱购置消毒等配套设施,不用办证、不用缴税,一条船,几张桌椅,简单炊具,就可开一家水上餐饮。”市湘江办相关负责人认为,低廉的成本,高额的利润,这是水上餐饮死灰复燃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此前对这几家水上餐饮船下达过责令整改文书,但因为执法取证难,加上船主都是本地生活困难的渔民,单独执法难以奏效。”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市湘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餐饮船都没有海事部门印发的相关资格证,海事部门有权扣押、拖离,除此之外,工商、卫生等部门,也有权对水上餐饮营业行为作出处罚。“多个部门都能管,但最终都没管到位。”市湘江办上述负责人说。
现象三:取水口垂钓无人管理
除开砂石码头和水上餐饮,市湘江办工作人员介绍,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连垂钓都不允许。但就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显然没能达到上述要求。
8日下午,站在株洲大桥远望,不论是湘江东岸还是西岸,都有众多垂钓者,特别是株洲大桥下的株洲水电段取水口,聚集的垂钓者人数最多。
在这一钓鱼聚集点,很多钓鱼爱好者都把垃圾直接扔在了岸边,除了五颜六色的饵料包、方便袋,还有啤酒瓶、瓜子皮、西瓜皮和方便面桶等生活垃圾。
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钓鱼者为了吸引鱼群,会在水中投掷饵料,这些饵料香气非常大,含有很多激素:“开始的时候能吸引大量的鱼,但是经过几个小时以后,这些饵料很容易变质、发臭,影响水质。”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