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法的基本理论架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海鸥是生活在海边的鸟类,它们在海上长途飞翔时间是怎么解决饮水问题的?美国科学家DR.S.Sourirajan在观察海鸥时发现,海鸥飞行掠过海面时会啜起一大口海水,隔几秒钟之后只吐出一小口的海水,他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议,因为陆生动物是绝对无法直接饮用含盐量较高的海水的。后来DR.S.Sourirajan经过对海鸥进行解剖后发现,它们并没有直接把海水喝下,而是把海水存在喉管里,喉管的结构是由一层层的粘膜组织构成的,海水经由海鸥吸入体内后加压,再经由压力作用将水分子贯穿渗透过粘膜转化为淡水,海鸥把经过粘膜组织过滤的淡水吸收到身体内部,然后把剩下的高浓度海水再吐出来,海鸥之所以能喝海水的奥秘就在这里。这也就是反渗透法的基本理论架构。
1953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将此原理应用于海水淡化去除盐份设备。美国联邦投入四亿美元经费资助美国U.C.L.A大学医学院教授Dr.S.SidneyLode配合DR.S.Soirirajan博士着手研究反渗透膜,当年最初的反渗透膜研制成功。直到1960年投入研究工作的学者、专家越来越多,使之质与量更加精进。1968年,美国阿波罗登月的各项技术准备都紧锣密鼓地开展着,最让人头痛的难关竟是最普通的水。以当时核算整个登月计划中包括设备、宇航员的用水竟多达6吨,如果这些水能重复使用则只需一点点。如何回收提纯工业废水、洗漱用水和尿液成为最大的攻关课题。于是反渗透膜这一技术很快被引用到宇航领域。采用反渗透技术将使用过的污水,包括尿液等排泻物,经过净化处理成为达到饮用标准的再生水,循环使用反渗透膜,使太空船不用运载大量的饮用水升空。十几亿美元的投入终结硕果,这就是反渗透技术制水,简称RO水,在当时是美国宇航局的绝密专利。
反渗透的工作原理是:运用特制的高压水泵,将原水加至6-9公斤压力,使原水在压力的作用下渗透过孔径只有0.0001微米的反渗透膜。化学离子和细菌、真菌、病毒体不能通过,随废水排出,只允许体积小于0.0001微米的水分子和氧分子通过。该原理在不改变水的性状与氧溶量的前提下,达到了水的净化。
反渗透技术自70年起开始装备潜艇、航母和作战舰艇,用于海水直接制成饮水,目前美国人80%的饮水都是反渗透技术制造,在美国人们把反渗透形象的比喻为“体外肾脏”。九十年代初反渗透膜过滤技术开始引进国内,92年中直机关在中南海建立了一座反渗透水厂,专为外宾和国家领导人供应饮水。到现在反渗透膜技术已经成为家用净水器常使用的一项净化技术。
目前在净水行业比较有名的反渗透膜滤芯有陶氏膜、世韩膜,汇通膜等,万泉达五级净化净水器使用的是韩国进口的世韩反渗透膜,世韩膜具有过滤精度高、稳定性强、节能环保等特点。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