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器为净化水质而生 行业发展也需“自净”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水污染加重,为保证饮用水安全,净水器应运而生。净水市场鱼龙混杂,为了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日前,国家质检总局抽取了33家企业的33种型号净水器,却发现不合格产品占了四成。当前我国净水器行业产品质量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劣质产品不仅起不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甚至反而造成水的污染,净水器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还需“自净”。
净水器为净化水质而生 行业发展也需“自净”(图片来自网络)
品牌企业实为家庭小作坊,生产条件堪忧。浙江省宁波市,是我国净水器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其下辖的慈溪、余姚两地分布着数百家净水器生产企业,产量约占全国的60%.基本情况是露天小作坊,生产条件极差,甚至有的作坊还是用旧滤芯偷梁换柱。这些净水器大多就是这样生产出来。检测结果40%不合格,更涉及一些大品牌。在抽取样品时,执法人员选择了市场占有率大、百姓普遍选用的反渗透技术净水器,俗称RO净水器,送由国家家电研究院进行检测。检测分为整机安全卫生和出水水质检测两部分,其中整机安全卫生包括微生物、肉眼可见物、有机物溶出、重金属溶出4个指标。
首先是微生物,即大肠杆菌类检测,很多样品不符合这类卫生标准。根据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微生物属于不得检出物。但据国家家电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介绍,各省卫计委对净水器发放许可证时,需要进行样机检测,但该检测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与日常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只要脱离封闭环境,很多产品微生物基本不达标。——肉眼可见物检测,结果样品出现黑色粉末状沉淀,水质浑浊。该项检测是将整机在水中浸泡24小时,看相关材料和配件在水中是否会出现沉淀物。记者在实验室看到,除一些小品牌外,包括国内大品牌均不合格。——有机物溶出检测。该项检测也需要将整机在水中浸泡24小时,主要检测相关材料和配件在水中溶出的有机物指标,一般情况下均有溶出,关键看是否属于标准范畴。但本次检测中,有40%的样品有机物溶出超标。——重金属溶出检测。该项检测与前两项一致,通过浸泡实验发现,有超过20%的样品溶出物超标。其中某品牌明显砷超标。——出水水质,部分品牌与自来水水质一致。通过实验发现,号称德国独资的某品牌的出水水质与自来水水质一样,并无其宣传的效果。三十多个产品四成不合格,这个结果让人有足够理由对净水器这种被誉为中国家庭提高饮用水质量的"神器"望而却步。
那么,这些有天生缺陷的净水器为何能够混进市场,又是以何手段忽悠消费者的呢?
据了解,目前净水器并没有国家标准,各类净水器相关产品执行的均是企业标准。就准入而言,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即厂家先将样机交检测机构检测,检测机构出具合格证明后,再向各省的卫计委申请卫生许可证批文,取得批文后,方可生产和销售。但值得注意的是,卫生许可证只对出水水质负责,并不对整机卫生安全负责,同时,就出水水质而言,卫生部执行的是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简言之,净水器出水水质其实与自来水标准相差无几。同时检测机构只对厂家送检的样机负责,并不能保证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与送检样品一致。有的厂家送检样品合格,实际生产销售的机器却大跌水准。
同时,一些不良商家采用各种手段蒙骗消费者。广东某科技公司,一直宣称自己“产品线完整度位列行业前三”。但抽检显示,该企业生产的净水器在说明书上明确注明是RO机,并画有相关结构图,但整机却实为低一级的超滤机。记者发现,在该产品说明书上标有一行小字“以实际产品为准”,执法人员表示,这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而另一家位于南京的某水务有限公司,宣称自己是净水器行业中以“德国独资”“德国专利”为营销亮点的品牌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但调查发现,该公司生产的净水器的核心部件均由自己组装,并未涉及任何进口。据了解,该品牌一直对外宣称自己的产品可以去除99.9%的微生物。对铅、砷等无机物的去除率为同类产品的5倍。但根据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微生物是不得检出的,而无机物中铅和砷的去除率分别要求在83%和90%,其宣传的"5倍"相当于能去除83%×5的含铅量,和90%×5的含砷量,但生活用水中是不可能含有如此高的剧毒物质的,因此没有意义。
国家质检总局执法司信息处处长范春光表示:“净水器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目前生产企业大概不超过一千家。这次查出的问题是刚刚暴露出来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选用的制作原料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比如如果选用好的活性炭,它本身是干净的,那么水质不会含有有害物质,如果选用差的,水质就很难保证。二是净水器目前没有国家标准,生产厂家入市门槛很低,整个管理依靠企业自身管理体系,因此直接影响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出厂产品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