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净水器“废水”率问题的正确解析
一个普通的净水器技术问题,代理商不理解、媒体不清楚、消费者更糊涂。德国梅尔斯特恩整理了一些净水器“废水”的资料,希望对净水器“废水率”疑惑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目前市场上净水器的大致种类
目前,市场上将对水质起过滤作用、成分增减作用的产品统称为净水器,其实这个品类还是有很多细分的小品类。(以上仅指家用)
二、“净水器”产生的“废水”是不是不利于节约水资源?
现在媒体上经常将净水器产生“废水”的问题,与当前国家主流的“节能”联系在一起,对净水器进行批判。这个问题,“帽子”是比较大的,不过,梅尔斯特恩认为,节约用水(节能)的前提是安全用水(生存),如果我们所饮用的水质处于“亚安全”状态,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首先应该做的是:将“亚安全”饮用水提升成“安全饮用水”,生存的好坏、品质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没有生存何谈节能?
关于水质是否合格,可以通过以下简单的办法来测试。
从自来水的色度和嗅觉上来做评判,看看自来水中颜色是否清亮、无杂质,闻闻自来水中是否无异味、无浓重的漂白粉味,如果有,可以考虑使用净水器,解决“亚安全”的水质问题,毕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三、产生“废水”的技术原因是什么,能避免吗?
“废水”的产生,主要源于膜过滤。“废水”产生多少,一般是按,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这个顺序排列的。关于膜过滤,本文所指的膜过滤专指反渗透或称逆渗透。而超滤、超滤+活性炭、微滤、活性炭等技术,“废水”产生比例很少,可忽略不计。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梅尔斯特恩在这里打个比方,膜过滤就像是一张“渔网”,放过一些小鱼(人体所需要的水分子、无机盐等),阻隔一些大鱼(人体不需要的杂质、无机盐等),因此,有渔网(膜过滤技术),必然会产生截留物,也就是“废水”,且渔网的网眼越小(膜过滤精度越高),所产生的截留物——“废水”也就越多,这是不可避免的。
四、关于“废水”和浓水的简单讨论
各位朋友,有没有发现,梅尔斯特恩在整篇文章中,都将“废水”2个字,打上引号?其实,关于“废水”,在膜处理技术上,我们称之为“浓水”,因为与透过膜之后的“净水”相比,未透过的一端,溶质的数量更多,因此,称之为“浓水”。
从以上的阐述可见,浓水也属于自来水,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再打个比方:也就是1吨自来水经过净水器的膜技术处理,变成0.8吨浓一点的自来水和0.2吨净化水,总量不变,基本无任何化学变化。
最后,希望消费者和媒体能正确对待净水器“废水”问题,也希望净水器的相关从业人员能正确引导大家,既不要讳疾避医,也不要夸大恐吓,衷心希望净水器行业能健康、长久地发展。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