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养生 水最重要
夏季到来,很多注重健康的人不爱喝饮料,喜欢品茶,他们表示喝茶解渴又养生。中国人历来喜欢品茶,泡茶似乎人人都会,但并非个个都能泡出好茶。俗话说“三分茶,七分水”,故好茶更需好水泡。
现在很多人都是用自来水经煮沸后泡茶,如果有条件可将自来水静置20小时左右,挥发水中的消毒气味后再用较好。水质不佳,可以多煮一会,沉淀杂质,消除异味。而像纯净水等人工净化的水,其PH值5-6,水呈弱酸性,并不适合泡茶。
品茶人独重水,因为水是茶的载体,饮茶时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念的回味,都要通过水来实现。水质欠佳,茶叶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会受到污染,以致闻不到茶的清香,尝不到茶的甘醇,看不到茶的晶莹。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饮茶用水的原则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因此,所有水源中以山上矿泉水为佳。因为矿泉水大多源自人迹罕至的高山冰川等地,污染少,山上植被茂盛,经过岩层、砂石的过滤,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精华和微量元素,清澈晶莹,茶的色、香、味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张,在当代科学试验中也得到证明:矿泉水呈天然弱碱性,水质细腻轻柔渗透力强,与茶搭配可以将茶叶的味道发挥到极致。因此,论泡茶,矿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经人工净化的湖水和江河水,即平常使用的自来水则居第四。摘自《茶道论坛》
水的选择 关于冲茶用水,古人十分讲究。
古人认为山上的泉水最好,江永次之,井水最次。陆羽对煮水的沸度都十分讲究,认为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过了三沸,水就煮得过老,就不可以用来冲茶了。 古人对于水之于茶的认识很深,认为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茶的品质,水不好,就影响着茶的色香味,在古人看来,杭州的“龙井茶,虎跑泉”是浙江茶水双绝;闻名遐迩的“蒙顶山上茶,扬子江中水”堪称茶与水的最好搭档。名泉名水伴名茶,可谓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除泉水与江水外,古人又极重视雪水,认为雪水是天泉。自然界中来自天上的甘霖,用它来泡茶,自然有一种无可比拟的韵味,雨水也是如此。 用泉水、江水、雪水、雨水等来泡茶固然美妙,但由于受气候、地理条件等的限制,并不是随时都可获得。现代人泡茶主要还是用自来水。自来水,一般是指经过人工净化、消毒处理后的江水或湖水。但是因为在净化消毒过程中用了氯化物,有时氯气会过重。这样的水如果在缸中贮存一晚上,等氯气自然消失后用来泡茶就可以了。 茶的冲泡方法 当有了好茶、好水之后,冲泡茶的方法是否得当也很重要。如同外国人的煮咖啡,调理得当就会得到一杯香味浓郁醇厚的咖啡。煮茶泡茶也是如此。 古人对煮茶方法十分讲究。传说唐代智积和尚十分懂得品茶,以至于非陆羽煎的茶不饮。当时代宗皇帝便召智积和尚进宫,试一试是否如人们传说的那样。代宗先让擅长煮茶的好手煮了一杯茶给智积和尚,谁知他略一沾唇就放下了。皇帝又密召陆羽进宫,智积和尚喝到陆羽煮的茶,十分欣喜,一边品茶,一边赞叹说:“这碗茶真是陆羽亲手做的!”皇帝这才信服,并召出陆羽出面与智积和尚相见。 关于煮茶,古人最看重的是水煮的老嫩,讲究水的温度,水过分老则不可食。宋朝蔡囊在其{茶录》中这样写道:“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这里实际上讲的是煮茶的水温、时间要得当。 现代研究证明,因为茶叶的种类等级不同,泡水多少及水的温度不同,茶叶冲泡后浸出的化学成分及茶的风味就有很大差异。茶叶中能溶于水的化学成分约有200种左右,如咖啡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茶多酚、果胶质等。一杯理想的茶,既要让茶叶中可溶于水的化学成分充分溢出,又要使各种成分适当协调。这就需要掌握好泡茶的水温及用水量的多少,这样,才能使茶汤中的儿茶素与氨基酸等有效成分的比例恰当,冲出的茶汤才能味浓甘鲜、汤色清明。
【延伸阅读】





















